战略情报与改革

中国至2050年油气资源科技发展路线图

日期:2010-08-04

|  来源:【字号:

中国至2050年油气资源科技发展路线图

 

 

  油气资源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保障油气资源的持续供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原油消费量以年均5.77%的速度递增,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全球油气资源,利用进口缓解国内油气供应不足,这些做法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进口石油的战略受到了各方面力量的牵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必须坚持立足于国内油气资源的原则,保证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油气的自给率能够维持稳定甚至不断提高,以维护我国在政治上和外交上的独立自主,保障国家利益。在此基础上,积极开拓海外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市场,待机进口适量油气,以有利于保护国内油气资源,维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根据上述我国面临的油气资源形势和环境,“立足国内勘探开发,按照市场规律合理进口,努力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及积极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当是今后数十年内我们必须坚持的能源战略原则,也是指导油气资源科学技术发展的纲领。由此,研究组结合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特殊地质背景和世界油气科技发展的前沿,制定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科学技术的战略路线图。

 

  近期(至2025年)。完善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的理论体系,初步创立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重点发展复杂地形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创立前中生代碳酸盐岩层系的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提高碳酸盐岩层系的勘探成效;发展高分辨率地震测量和解释技术,解决低渗、裂隙、非常规储层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及优质储集空间的探测精度;研究剩余油分布机理,发展生物采油技术,采取合理的二次、三次采油技术,提高采收率;积极引进和研制深海钻探装备,积极进行深层和深海–半深海油气的勘探,并研究相应的勘探技术;证实我国海域及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带甲烷水合物矿床的存在,研究其形成、保存的机理和环境;研究适合我国煤层气藏的钻探及气脱附技术;探索沥青矿、油页岩等的高效炼制方法;拓展海外勘探开发范围,关注北冰洋圈的国际油气勘探合作。

 

  中期(2035年前后)。基本掌握我国含油气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初步形成一套较完善的深水–超深水盆地的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突破深层–超深层油气钻探及开发技术,大幅提高油气田的采收率,重点开展非常规天然气藏(如页岩气、非生物甲烷气、深层天然气等)的勘探和开发技术;建立自主的深海–半深海盆地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技术;积极引进并根据我国的实际地质情况改进和探索甲烷水合物矿床的勘探和开发技术;改进深层钻探及开发技术,提高深层油气的勘探成效和采收效率;积极参与北冰洋圈及全球其他公共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活动。

 

  远期(2050年前后)。全面开展深水–超深水盆地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大幅提高深层油气勘探成效和采收效率,参与北冰洋及其他公共区域的油气勘探开发。基本建成我国周围海域的甲烷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形成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建立适合我国盆地地质特点的深层钻探、生产技术系列;研究已经过三次开发油气田的储层改造及油气再聚集技术;建成生物采油技术系列。

 

  针对中国科学院当前的学科布局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中国科学院在未来油气资源领域中的主导科研方向是:全球构造演化背景下中国大陆形成、漂移、拼合与改造及其对我国海相油气资源的制约;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油气资源研究;中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演化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盆地深层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与优质储层形成机理;油气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与高精度预测技术;油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基于MEMS传感器的高密度、无线传输地震采集系统;海量数据处理及大规模油气藏数值模拟的并行计算技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