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情报与改革

中国至205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路线图

日期:2010-08-04

|  来源:【字号:

中国至205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路线图

 

 

  大型科技设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幅度增强了对其发展的支持力度,并将支持范围由原来的“大科学装置”扩展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即为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由国家投资建设,并在长期运行中,为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发展提供支撑条件的大型设施,包括整体性的装置、分布式设施及大量独立设备系统集成的研究设施。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人类科学技术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际上近几十年的发展态势值得注意:领域迅速扩展,形态逐渐多样,数量持续增长,水平不断提升,影响愈来愈深刻和广泛;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的大型科学基地和高技术园区成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由于科学目标不断提升且资源需求越来越大,其建设和利用的国际化特点日趋增强。

 

  发达国家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巨大且稳定。近年来,美国、英国及欧盟等陆续推出了雄心勃勃的长远发展规划,其共同特点是强调国际科技竞争力,突出科学前沿,并以国家、本大陆、乃至全球的视角,瞄准与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和人类健康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规划项目的科学目标宏大,创新性突出,技术水平高。这些规划的实施必将对国际科技竞争态势产生重大影响。

 

  “十一五”之前,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累计投资53亿元,建设设施34个,涉及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天文、同步辐射、时间标准发布、遥感、地质、海洋、生态、生物资源、能源和国家安全等众多领域。这些设施使我国相关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得到极大增强,为基础科学研究、国家安全、灾害监测、资源勘察、生态调查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国家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科技发展的许多前沿重点领域和关系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都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出了重大需求。“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划投资60多亿建设散裂中子源等12项设施,预计今后,投入还会大幅度增加,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迎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近期发展目标:大力提升已有设施的水平和支撑能力,同时尽力填补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空白领域。设施的总体发展水平应能支撑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开展世界一流的研究工作和战略高技术发展工作;能在科学前沿研究的某些点上,支撑我国科学家开展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取得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原创性成果;依托这些支撑能力,初步形成若干大型科研基地。同时,要完成一些中期可能部署的设施的前期研究,为未来发展做好技术和队伍储备。

 

  在实现近期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实现中期发展目标:设施的总体发展水平,包括数量、领域覆盖、技术水平、科学目标和技术的创新性以及科技产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若干领域取得国际领先地位;在若干前沿科学领域取得对学科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开创性成果;为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领域中的相关重大科技问题,起到显著作用;依托这些设施形成的若干大型科研基地和高技术园区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之一。

 

  到21世纪中叶(远期目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总体发展水平,包括数量、领域覆盖、技术水平、科学目标和技术的创新性以及科技产出,进入世界前列,部分领域取得国际领先地位;对世界众多前沿科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为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领域中的相关重大科技问题,起到突出作用;依托这些设施,形成若干科学技术产出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型科研基地和高技术园区。

 

  研究组将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划分为六大重点领域:粒子物理、核物理、核能源;天文与空间科学;多学科研究平台;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生态环境;高技术及其他。各领域在研究国际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从国家科技发展的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关系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出发,理清至2050年发展路线图的战略构想、部署、布局和分阶段目标,分析各重点领域各阶段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可能或必须突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确定本领域的发展趋向。

 

  路线图中对近期(2020年前后)、中期(2035年前后)国家应启动和完成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候选项目作了一些描述,供今后制订规划时参考。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特殊性,远期(2050年前后)的建设项目目前还难以预见,重点为分析、展望发展趋势,提出可能或必须突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组还提出了一些为实现发展目标所需要的体制、资源、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