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情报与改革

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

日期:2009-09-21

|  来源:【字号:

 

  

  区域发展在各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意义重大。未来3050年,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区域发展将产生更加实质性的影响,区域响应对策与行动将是适应“减排”约束条件以及“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支撑条件的集成选择。我国人口规模超过15亿人,70%左右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食物安全、生态保障、城市化等对国土空间需求不断增长,城市化和区域发展面临着持续调整和重构人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核心问题。在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人口、产业的空间集疏过程显著加强,建立在地域功能分工基础上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成型。区域发展观念和内涵不断丰富,区域发展目标趋于多元化,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间相互作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区域发展研究在我国是一门蓬勃发展的交叉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空间差异性、时间变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我国的区域发展研究包括6个主要模块:以现代区域分析方法和技术为支撑,深入探究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及其驱动机制,综合研究不同社会经济部门布局理论,深入探讨不同发展类型区域空间组织原理,凝练区域发展格局生成及其时空演变规律,提出调控人类空间行为、合理管制空间的对策体系。

 

  根据未来区域发展趋势和科技需求分析,近期(至2020年),重点揭示经济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和空间过程,完善地域功能的空间识别系统,建立区域间物质能量流动过程、人口产业集疏过程、生态补偿及财政转移支付过程的理论方法,形成支撑区域发展模拟的数据采集网络和信息平台。中期(至2030年),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物质保障、经济社会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探讨未来各主要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空间格局;研究“经济–社会–生态三维目标空间”中区域发展的机制和趋势以及我国城镇化的科学进程和模式;构筑符合区域协调发展要求的功能区域及其区域规划、区域政策支撑体系;以空间分析和模拟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为支撑,形成不同类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切实在实践中发挥其科学指导作用。远期(至2050年),探究环境与发展及其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建立人地关系“环境–社会动力学”理论体系,并在城市化和区域发展模拟和辅助决策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各空间尺度上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建立国土安全格局,大规模开展跨国界区域合作及发展问题的实证研究。

 

  中国科学院将通过加强区域发展理论方法建设、数据和技术平台建设,提升中国科学院在区域发展领域履行国家战略决策思想库的功能;采取长期研究计划与近期研究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世界一流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