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合作(科创中心建设)

【墨玉零距离】秦新民——当好抓产业促增收的“领路人”

日期:2023-05-17

|  来源:【字号:

  来源:新疆分院

  “一茬、两茬、三茬······五茬以上的枝子一定要打掉,让果实结的更好,通过科学技术管理来增加产量。”
  这两天,秦新民马不停蹄地行走在村里的设施农业大棚里,关注蔬菜的长势。墨玉县加汗巴格乡巴格其村有着大棚蔬菜种植的历史,村里拥有一批种植的土专家。在原有资源的加持下,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不断扩大产业优势,通过后盾单位优势,让懂技术的村民前往北京、乌鲁木齐参观国家产业园、现代企业,对他们的种植技术进一步完善精进,给村里的大棚穿上“科技服”,让土专家变成技术员。目前巴格齐村拥有大棚97座,承租大棚种植171座。 
  “通过大棚,一批老百姓学到了技术,学会了管理、学会了栽培、学会了育苗,从整个全产业链得到了整体的提升,老百姓种植积极性也得到了激发,种植热情非常高涨,通过大棚稳定的带动了一批农民脱贫致富,走上了产业良性发展的大好形势。”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派驻墨玉县加汗巴格乡巴格其村第一书记秦新民说。
  为了让产业链条更稳固,更可持续,村里还建起了6座冷库,村民们将按照时令需求,将蔬菜存储起来进行反季节销售,进一步提升蔬菜附加值。
  喀德尔·亚森在村里管理大棚已有多年,除了自家种植的2个大棚外,他还时常引导其他村民种植,给大家传授经验、教方法,让大伙儿都能从中受益。在大棚经济的带动下,喀德尔·亚森还在村里开起了饭店,自家种植的新鲜蔬菜能就近端上饭桌,为顾客提供新鲜的农家菜,经济链顺势而起,喀德尔·亚森又跟村民合伙开了养牛合作社,丰富的创收渠道,让喀德尔·亚森忙起来、跑起来、也富起来,成为村里的致富能手。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去了北京、乌鲁木齐学习了先进的种植技术,我现在大棚种植一年能的收入10万左右,养牛一年能挣3万元,老婆开饭店一年还能挣5万,生活很幸福。”喀德尔·亚森满足地说。
  “大家都忙着呢?这大蒜一公斤能卖多少钱”“一公斤3块5,一亩地收入七八千左右。”闲下来,秦新民走进田间地头了解群众大蒜种植情况。  
  多年来,巴格其村的村民们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辛苦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多少钱。秦新民驻村这几年,带领工作队和村干部经过多方考察调研,推出核桃树下种植大蒜,丰富村民的增收渠道。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大蒜种植的经济效益更高,核桃和大蒜实现立体经济,等大蒜收完,同年还能种植第二茬农作物,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鸡蛋不能放在同个篮子,发展产业也是一个道理,要‘多管进水’。”在大棚设施农业步入正轨之后,秦新民还不断跟进助推村小微产业发展。目前,巴格齐村铁匠加工店、装修公司、蔬菜合作社等小微产业路路开花,村民们个个干的风生水起。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秦新民驻村以来,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以设施农业为主线,扶持村小微企业发展,积极培育鼓励“头鹰”和能人大户创新创业,持续优化传统产业,深入挖掘潜能产业,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新路,成为群众增收的“领路人”。
  这两天也是秦新民即将离开村子返回新岗位的日子,他还是像往常一样奔波在农户中,交代完这个又交代那个,好像有种种放不下。
  “人是虽然要走了,但是心彻底落在这了。在村子已经待了3年了,看着村里的产业不断壮大,村民们的生活慢慢变好,也就放心了。这些驻村点滴终将刻骨铭心,我也会时刻关注这个村子,常回家看看,见证巴格其村的这片新天地。”秦新民感慨地说。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