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第十届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China OA Week)活动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幕。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多家单位共同协办,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开放科学与数字包容”中国项目的支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党委书记李猛力代表活动主办方致欢迎词。本次活动聚焦“开放科学的意义和影响”这一主题,共有170多个单位的300多位代表线上线下参会。
自上世纪末,科学界发起了一系列体现“参与、包容、分享、合作、公开、透明”理念的开放科学运动,包括开源软件、开放获取、开放数据,以及开放基础设施和平台等,以克服传统封闭科学模式所造成的种种弊端,比如过高付费墙造成的知识鸿沟与不平等,科学数据不及时公开造成的科学结论可检验性困难,生产工具过于集中造成的知识附加费用高涨等。当前,新冠疫情流行与百年世界变局相交织,对深化世界科技合作,构建全球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开放科学正成为一种新的科技创新趋势与科学研究范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1年发布的《开放科学建议书》提到,开放科学应满足整个科学界、不同研究团体和学者,以及传统科学界以外的广大公众和知识持有者的需求。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翟立新局长在致辞中表示,开放科学是全球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不仅促使科研范式发生深刻变革,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直积极推动学术论文与科学数据的开放获取。早在2004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国内率先签署《开放获取柏林宣言》,支持公共资助科研论文开放共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举办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10周年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既是对开放获取过往成就的一次总结回顾,又是对开放科学未来发展的一次思考展望,将会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实现知识信息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杨卫院士在大会报告中提出,国际上开放科学趋势已经形成,我国要实现开放科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如何实现利益攸关方共赢,如何在学术界改变OA声誉,谁是推动主体、如何弥补差价等。杨卫院士提出,建议构建开放科学的中国路径,要形成购置开放科学数据的复合型主体,形成基价+资助补贴的价格策略,建立国际一流的学术数据运营和服务平台,高水平国内科技期刊的开放科学团购等对策。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主任邹自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日本国、蒙古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大韩民国代表Shahbaz Khan教授作大会报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部分成员单位负责人,以及国内有关图书馆、国内外出版商和新闻媒体等机构代表参加会议。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国家级科技信息研究机构、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国内重点高校图书馆、地方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出版机构等近30名专家学者在线做精彩报告。
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于2012年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创立并主办,已成为目前国内开放获取领域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学术水平最高的盛会,每年吸引图书、科技文献界、以及相关技术研究与实践人员的广泛参与,是该领域展示新成果、推广新理念、交流新经验、寻求合作共享的重要平台。